如果單單發展種植業、養殖業,那么只要生產物資、農產品能夠進出就行。 但是,產業鏈進行極大豐富和延伸的休閑農莊,則是在生產物資、農產品進出的基礎上,開始著力于人的進出。
人為什么來? 怎么來? 來了后會不會再來?
很多開休閑農莊的莊主都是跨界人士,在其它行業積累的資源和成功,往往讓他們低估農莊運營的艱難。 即使是那些在農業摸打滾爬多年的產業升級型莊主,面對新形式下的消費環境,往往也是捉襟見肘。
那么,休閑農莊運營不下去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?
當我們總結成功的休閑農莊時,發現成功因素普遍單一、簡單。 但是,當我們總結失敗的休閑農莊時,原因卻是五花八門,甚至可以說有多少農莊就有多少失敗的原因。咱們先來總結一下常見的十種原因。
一、選址失誤
有些莊主會說“我的農莊離市中心只有45公里”,這句話是十分沒有意義的。 因為,這45公里有可能兩個小時到不了! 不要用里程換算你的農莊距離,要用時間!
二、決策失誤
休閑農莊領域沒有專家,只有行家。 誰是行家? 摸打滾爬在一線經營農莊的莊主們! 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讓你節約百萬乃至千萬,甚至避免一次敗局。 道理很簡單,你困惑的,他們已經用真金白銀趟過地雷了!
很多莊主特別重視規劃,這是對的。 畢竟,專業性極強的規劃的確需要請專業人士來做。 但是,規劃之前的一系列市場分析、資源利用分析、整體定位、項目設立、運營架構、盈利模式要誰來做? 請園林規劃、市政規劃、旅游規劃的人來做嗎?他們有多少人參與過農莊的具體運營?當你方向錯了,后面越努力,離失敗越近。
三、違法經營
很多莊主都是當地商界名流,人脈資源極為廣泛,因此,對很多根本性、原則性、法律性問題根本不屑關注。 在他們看來,即使出了問題,也沒有搞不定的事情。
在農莊建設熱潮的戰鼓聲中,我們時不時會聽到推土機的聲音,只不過,有些不是參與建設的,而是來拆除的。
當前,國家一波又一波的政策連續出臺,有很多政策可以合理利用,為啥不去好好研究下呢?
四、產業結構失衡
要么,一味擴大生產規模,休閑度假、旅游觀光只是可有可無的陪襯。 結果,產品有了卻賣不動,或者被迫賤賣,深陷種植業、養殖業的泥淖,更別提通過文創打造品牌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了。
要么,極盡花樣吸引人,名義上是農莊,其實和“農”幾乎不沾邊。 在周邊休閑農莊配套不足、消費需求旺盛的情況下,倒也的確能吸引人來消費,可是,當大家新鮮勁過了呢? 沒有產業支撐的農莊,始終玩的是花拳繡腿,疲于營銷。
五、深陷家族式管理不能自拔
農莊管理之亂,超出想象!
首先,莊主們大多是各界老板、成功人士,多年來形成說一不二的強勢作風,可是,農莊里的員工以農民居多,而農民還不是真正的職場人士,尚不具備抗壓能力。 有時候,對農民來說,一根煙一杯酒就能解決大問題。
其次,對專業人士不信任,不懂裝懂,不能有效獲得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再次,大部分農莊,管理人員構成幾乎全是家族成員,在心態平衡、利益分配方面,長期矛盾重重,內耗嚴重。
六、缺乏文化底蘊
很多農莊,錢沒少花,但就是建設的土不土、洋不洋。 要么,一個水泥堆砌的大樹干當大門;要么,就是門口兩只張牙舞爪的大獅子;要么,就是不停挖水塘來釣魚,然后四圍全給水泥硬化;要么,就是簡單粗暴的只有一排房子,餐飲住宿全部搞定;要么,就是拼命栽樹,把該透的景觀全給擋嚴實。
至于農產品包裝,慘不忍睹! 修建一個完全公園化的停車場、幾十米高的廣場桿燈不惜重金,卻不舍得哪怕一千元請人簡單設計下包裝。
至于內部裝修,四周貼滿白瓷片酷似洗手間的包房。
前不久某該農莊正準備修一條水泥路,而這條路正位于核心的觀賞帶,一旦修成,將會大煞風景。 當我們善意提出時,該莊主提出質疑:不修水泥路修啥路?
我告訴你:天下路有千萬種,水泥路只是其中一種!
七、不能與時俱進
市場在日新月異的變化,很多莊主就是漠視,再漠視。 無論外界如何風吹雨打,我自巋然不動。
先不說休閑農莊在消費者倒逼下所做的巨大改進和提升,單單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! 可是,很多莊主依然漠視智能手機時代的信息傳播、關系聯接、道路指引、咨詢溝通、便捷支付,他們固執的不理解、不相信、不利用。
八、忘記初心
這類莊主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到底為啥經營農莊。 說是為自己吧,一味在迎合消費者。 說是為消費者吧,又一味根據自己的愛好建設。
好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意識:搞的好,多掙錢;搞不好,大不了老子養老用。
結果,農莊搞成四不像。 自己住,別扭。 消費者來玩,別扭。
九、資金鏈斷裂
休閑農莊,要進的去,出的來。
很多莊主傾盡家產建設農莊,更有甚者背負巨額貸款,在這樣的情況下,隨便一個環節出問題,滿盤皆輸。
還有一部分是建設浪費,明明足夠的建設資金,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建設進程,貪大求全,追求面子工程,導致后續沒有資金建設,導致項目成為半拉子工程。
十、受制于政府規劃
很多農莊是當地政府立項的項目,這是好事。 有政府的扶持,農莊如虎添翼。
可是,如果協調不好企業和政府的關系,喪失主心骨,貪圖項目扶持資金,完全在政府意愿下建設,無視企業自身發展規劃、背離企業發展軌道,最后只能走向不歸路。